1月27日,又一场生死战役在恩施州中心医院金龙院区打响。
凌晨0:10,一辆救护车送来8岁的气管异物患儿西西。1个多小时前,一家人正在建始的家中开开心心地边看电视边嗑瓜子,不知道是笑得太开心还是什么情况,西西妈妈发现西西突然呛咳不止、呼吸困难、脸色青紫。妈妈迅速意识到可能是吃瓜子被呛了,立即呼叫救护车送医。
因为气道异物不仅需要支气管镜支持,对内镜技术要求较高,尤以儿童取异物难度更大。当地接诊的急救医生遂一边打电话联系李正涛医生,一边安排救护车一路呼啸着将西西送到了恩施州中心医院金龙院区儿童神经呼吸科。
早已在院等候的该科主任助理、呼吸内镜组长李正涛和副护士长周晖等几位医务人员迅速围拢查看西西情况。
李医生接到电话后迅速召集抢救小组做好急救准备并在医院门口等候,因此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送达时,西西输着氧气、呼吸费力、监护下心率120次/分,呼吸36次/分,面部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吸气三凹征明显。
李正涛立即快速完善肺部CT检查及术前准备,于凌晨1点进入内镜室,经过我科内镜团队与麻醉科的紧密协作,1:40顺利取出整粒西瓜子,西西脱险。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大朋友们举杯畅饮、话话家常,小朋友们你追我赶,打打闹闹,幸福感爆棚。然而每年这个时候也是容易发生异物卡入气道的时候。小的气道异物会导致呼吸困难、缺氧、肺部感染,而大的气道堵塞会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及严重脑缺氧,一旦施救不及时,大脑会因长时间缺氧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脑死亡甚至死亡。近期短短1个月内儿童神经呼吸科就接连救治了3例气道异物的患儿,最小的只有1岁,最大的就是西西了。
那什么是气管异物呢?气管异物是指外界物质误入气管、支气管内所致。简单说来就是本不该进入气管的东西跑进去了。像吃饭时说笑,食物颗粒(常见的如花生米、瓜子、豆子等)容易“跑偏”,还有小孩子玩耍时,把小玩具零件、笔帽含在嘴里,一不注意吸气就被吸进气管。一旦吸入气管或支气管内的异物,很少能自然咳出。
尤其以三岁以下小儿,因其会厌软骨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喉的保护性反射功能不健全,牙齿发育不全,不能将硬食物(花生、瓜子、豆类等)嚼碎,当口中含物说话、哭笑、打闹、跌倒时易误吸,是气管、支气管异物最常见原因。剧烈活动时,容易将口中食物吸入气管引起气管阻塞,导致窒息。儿童口含物品玩耍,不慎吸入;用力吸食滑润的食物(果冻、小汤圆、糖果等)
当我们身边人发生气道梗阻我们应怎样识别呢?
当人体发生气道异物梗阻时,会有明显的症状表现。
“三不能”:不能说话、不能呼吸、不能咳嗽。
“V字型”:出于本能反应,患者双手不由自主呈现V型紧紧抓住自己的喉咙。
另外,患者呼吸困难长时间无法缓解会出现痛苦表情、面色发绀、口唇青紫等症状。
孩子发生误吸该怎么办?家长们不要着急,采取有效方法正确应对!
一、1岁以上儿童:
1.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
2.一手握空心拳,将拇指侧顶住病人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
3.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挤压冲击病人的腹部
4.约每秒一次,直至异物排出
二、1岁以下婴儿:
1.操作者取坐位或单膝跪地,将婴儿俯卧于操作者一侧手臂上,手要托住婴儿头及下颌,头部低于躯干
2.将前臂靠在膝盖或大腿上,用另一手掌根部向前下方,用力叩击婴儿背部肩胛之间,每秒一次,拍打5次
3.用手固定头颈部,两前臂夹住婴儿躯干,小心将其翻转呈仰卧位,翻转过程中,保持婴儿头部低于躯干
4.用两指快速、冲击性按压婴儿两乳头连线正下方5次,每秒一次。反复进行,直至异物清除
施救过程中,若海姆立克急救法无效应立即送医急救,途中持续手法施救;
若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紧急送医抢救。
如何预防误吸?
一切疾病,重在预防,早期发现。
首先要教育儿童不要养成口内含物的习惯,把孩子容易吸入的小物品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根据小孩年龄选择安全的玩具;小孩呕吐时,应该把他的头偏向一侧,使他容易吐出,以免吸入气管;3岁以下小儿应尽量少吃干果、豆类,家长及保育员平时对小儿应注意,不要给予瓜子、花生米一类食物,如咽部有异物,绝不可用手指挖取,也不可用吞咽大块食物的方法将异物压下去,应设法诱其吐出;当小孩口中含有食物的时候,不要引逗他们哭笑、说话或惊吓,应耐心劝说,使其吐出,不可打骂,以防将食物吸入气管;不要让孩子躺在床上吃东西,或含着食物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