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
说幽门螺杆菌是众多消化系统疾病的“祸根”,并不为过。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那么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细菌,它和胃肠道疾病空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今天,本栏目特意邀请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贺建华,为读者朋友全面介绍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常识。
嘉宾档案
贺建华,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湖北省消化学会委员,恩施州第二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州中心医院“十大杰出青年”、甲等 “胡萝卜”人才。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15年,擅长消化系(食管、胃、肝胆、胰腺、肠道等)疾病的诊治和中毒抢救,胃肠镜检查等工作,治疗经验丰富。曾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修一年,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先后在《国外医学·消化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开展的新业务获州中心医院新业务、新技术一、二、三等奖。
(对话正文)
主持人:什么是幽门螺杆菌,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贺主任: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它,并发现与它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对这种细菌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并因此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主持人:那么这种细菌的发现对于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贺主任: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打破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由于他们的发现,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
主持人:幽门螺杆菌究竟与哪些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呢?
贺主任:幽门螺杆菌(HP)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在我国对HP进行的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HP感染率为95%,胃溃疡的HP检出率约为70%,十二指肠溃疡的HP检出率约为90%,而根除HP后经过长期随访观察,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而且,现在还有相关资料证明,HP不仅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还可引起其他系统疾病,比如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荨麻疹等疾病。台湾成功大学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HP感染还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主持人:既然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那么日常生活接触如吃饭等会不会产生感染呢?如果会,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贺主任:日常生活接触如吃饭等是可能产生交叉感染的,因为已有人从牙斑中分离出这种细菌。尽管HP感染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细菌感染,约有40%的人都有感染,但是这些人感染后不一定都会生病。因为疾病的发生还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因此,我们不用像防范甲型肝炎病毒那样对待HP,也没有必要特别采取隔离措施。
主持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贺主任:通常在这些情况下要进行HP根除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HP阳性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有明显胃粘膜异常的慢性胃炎如糜烂、萎缩、肠化生等;早期胃癌治疗术后。除此之外,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支持进行根除HP治疗。
主持人: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有哪些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
贺主任:自1983年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对HP感染的诊断已发展出包括有细菌学、病理学、血清学、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但总的讲来,可从标本采集角度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侵袭性方法主要指必须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是目前消化病学科的常规方法。它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快速尿素酶试验,药敏试验,临床常用的是快速尿素酶试验。非侵袭性方法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HP标本感染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血清学和同位素追踪两大类,常用的是C14呼气试验。
HP感染现在主要靠抗HP药物进行治疗,需要联合用药,疗程根据药物的不同选择而定,一般为1-2个星期。
主持人:谢谢贺主任,及时诊断并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相关疾病的前提。如果您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致电0718---8295233(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