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9日是我国首个饮用水卫生宣传周,主题为“关注饮水卫生,共享健康生活”。在宣传周期间,新版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引发各方热议。新版饮用水卫生标准将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与此前的标准相比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现实针对性如何?在新标准的实施中还面临哪些困难?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
检验指标增加71项
据介绍,我国迄今共颁布3版饮用水卫生标准。第一版饮用水卫生标准公布执行于1956年,第二版公布执行于1985年。与前两版相比,新标准检验指标从35项大幅度增加到106项。作出这样的调整原因何在?
“在这20多年中,许多水源受到了从前没有遇到过的污染,因此要增加指标,对污染状况进行监测。水厂的制水工艺取得了进步,改变了过去只能用氯消毒的情况,因此也要针这些新消毒方法可能产生的残余有害物质制定监测指标。”新版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陈昌杰告诉记者。
据统计,新标准水质检验指标比原标准增加了71项,其中生物学指标由2项增加至6项,饮用水消毒剂指标由1项增加至4项,毒理学指标由15项增至74项,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资料性附录列出了28项水质参考指标及限值,其中微生物指标2项、无机物指标2项、有机物指标24项,当饮用水中含有这些指标时,可参考限值进行评价。在增加最多的毒理学指标中,甲醛、1,2-二氯乙烷、苯、乐果、毒死蜱、敌敌畏等48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农药也被列入监测范围。
专家指出,新标准不仅修订了对水源水的要求,还增加了对制水、输水材料和贮水设施的要求,规定处理生活饮用水过程中采用的化学处理剂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生活饮用水的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和水处理材料也要符合相关标准,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
另一位参与标准起草的专家、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研究员鄂学礼解释,近年饮用水消毒除了使用氯以外,臭氧、氯胺等的使用逐渐增加,新标准对此也作了相应指标的增补。例如,使用臭氧消毒的,需要检测溴酸盐和甲醛,而使用二氧化氯消毒的,需要检验氯酸盐。
新标准更适合国情
记者注意到,新标准将砷等有害物质指标的限值进一步“收紧”。这是否意味着新标准比之前的更严格、更科学?
陈昌杰解释,新标准部分借鉴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与世卫组织或者欧盟的标准比较,限值比它们严格或宽松的都有。调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要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二是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专家举例说,以饮用水中的氟化物限值指标为例,世卫组织的标准是1.5毫克/升,美国是4.0毫克/升,而我国的标准最严,是1.0毫克/升。“之所以制定更严格的限值,就是因为经过大量调查和风险评估发现,我国人群对氟化物更为敏感。当水中氟化物超过1.0毫克/升时,人群罹患氟斑牙的比例将可能超过30%,因此我国才作了更严格的限定。”
对于“收紧”限值的原因,鄂学礼解释,根据多年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普查尚未发现旧版标准中的限值会造成对人们健康的伤害,但是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表明,这些非人体必需元素还是应尽量减少摄入。因此,现行标准下调了部分限制,如砷限制就从0.05毫克/升下调到0.01毫克/升。
“仅凭限值多少或高低来评判标准是否先进是不对的。好的标准是要在保护人的健康与符合国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保护健康目标需要开展公共卫生调查和风险评估,适合国情则需要充分了解我国水质特点以及水厂的技术水平。”陈昌杰说。
两个“所有”系误读
据称,符合新标准的水质可以达到直接饮用的水平。7月1日新标准全面执行后是否意味着百姓家中的自来水就可以达到直饮水平?各地疾控部门的检验能力能达到要求的水平吗?
“事实上,‘所有自来水都要检测106项指标,所有检验部门都要具备检测106项指标能力’是对新标准的误读。”鄂学礼说。
鄂学礼解释,首先,新标准将所有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人体危害较大、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影响健康因素,另一类则是可能具有区域性特征的污染物质。第一种情况涉及的必检指标有42项,第二类可根据各地区情况不同有选择地检测的指标有64项。其次,标准还专门规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水源及供水能力的差异,为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制定了相对要求低一些的指标。“在一些尚无法保证能喝上水的地方,执行过严的标准可能会导致无水可喝。因此,对于部分农村和欠发达干旱地区提供了较宽松的限值。”
同样,作为饮用水的检验机构,也并不是所有的疾控中心都要求具备检验106项指标的能力。“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32号)》,省级和省会城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具备全部水质指标的检测能力;市(地)级要达到除放射性指标以外全部水质常规指标检测能力,以及非常规指标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重点控制指标的检测能力;县(区)级要达到除放射性指标以外全部水质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承担水质常规指标的监测工作。”鄂学礼解释说。
一部技术标准难解所有难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指出,我国的饮用水有近50%不合格。此后,建设部官方回应:对比现行标准,我国自来水合格率已达到83%。据了解,该数字主要指的是城市出厂水的合格率。
“一部技术标准不可能解决饮用水安全所有难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张岚告诉记者,“我国的饮用水安全管理类似食品安全管理,也是采用分段管理:水源管理归环保部门,城市水厂由建设部门负责,而农村的饮用水则由水利部门负责,卫生部门则承担供水单位及其水质的监督监测工作。在多部门管理的模式下,即使有了技术标准,仍需要健全的管理法规和有力度的执法。”
另据相关业内专家分析,饮用水水质状况大约分为几个层次:首都北京,尤其是四环以内的主城区,水厂普遍上马了深度处理工艺,水网管道大部分更新,因此离直饮水距离最为接近;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部分水厂上马了深度处理工艺,但是因为主城区管道老旧等原因,目前无法实现直饮;其他省会城市(二线城市),仅有少数城市上马了部分深度处理工艺,因水源、管道等原因,部分城市水厂属问题水厂;上千座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因水源差、深度水处理工艺缺乏等,仍存在大量的问题水厂。
张岚表示,饮水安全是涉及百姓健康的大问题,需要政府重视和综合协调,需要加大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和水质监测工作资金投入,确保饮用水监督监测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