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是我国当今创伤最主要的两大原因。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超过50万起,造成10万多人死亡、506万余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达17.71亿元,直接医疗费达650亿元。
创伤被各国公认为是 “现代文明的孪生兄弟”、“没有枪声的交通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卫生问题。
飞来横祸让生命顷刻间命悬一线,而从事故发生到伤员得到救治的一小时,被称为“黄金一小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最合理、最有效、最专业的处理,是创伤急救专业人员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变“病人等医生”为“医生等病人”
“120”急救中心调度室救助电话铃声响起:一辆大客车发生车祸,车上几十人受伤!
急救车呼啸而至,急救人员迅速从车上搬下伤员,对伤员伤势进行评估、分类,依据情况进行处置,并将相关信息发回急救中心和救治医院……
接到院前急救人员发来的信息后,医院启动相应的预警响应:24小时值班制的急诊科立即呼叫神经外科、创伤骨科、普外科、胸外科、ICU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到位;通知血库做好配血准备;院内急救准备和人员组织完成,随时准备接诊即将送来的伤员……
这并不是一次真正的车祸急救,而是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举行的严重创伤救治演练中的一个场景。
在场的创伤急救专家告诉记者,与以往急救演练不同的是,这次演练始终贯穿着变“病人等医生”为“医生等病人”这个新理念。
此次演练是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课题《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的一部分,项目牵头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主任姜保国教授告诉记者,我国严重创伤的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10倍~20倍。降低严重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的关键环节,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创伤急救机制、规范畅通的救治路径以及先进实用的诊疗技术。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综合救治水平也远远落后于现阶段整体医疗水平。
姜保国说,这些问题包括:大多数严重创伤现场救治方法不规范,救治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转运途中缺乏院前与院内之间的信息交换,缺乏有效的预警分级系统,常常是病人到达救治医院,医生对病人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延迟了治疗;院前、急诊及医院内的各个专科都缺乏严重创伤救治的专业团队,也缺乏急诊科与各专科之间的联动机制;缺乏科学规范的创伤数据收集系统和严重创伤救治质量考评体系。
姜保国认为,提高严重创伤的综合救治水平、建立完善的救治流程、强化专业化救治规范、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改变理念,变“病人等医生”为“医生等病人”,这也是他们的课题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个区域、两个链接、三个团队
“严重创伤多为多发伤或复合伤,常常累及多个器官、多个系统,需要多个专科联合的整体救治。在我国,这种多学科的联合救治不但没有像专科救治一样同步发展起来,反而由于专业划分过细而出现了专科救治能力强、整体救治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交通医学研究主要创始人之一、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王正国认为,改变这一现状,急需完善严重创伤救治规范,转变理念,理顺流程。
为此,课题项目探索建立了“一二三”模式,即“一个区域”、“两个链接”、“三个团队”,在试点城市或地区具体实施。
“一个区域”,是指项目具体实施的区域。通过地方政府组织该地区相关医疗单位参与,逐步建立规范的区域性院前、院内救治流程,最终形成试点城市区域性严重创伤救治体系。
“两个链接”,是指在试点城市或区域加强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的链接,建立院前、院内信息交换,强化急诊与各专科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建立规范的救治流程和整体的救治体系。
“三个团队”,是指在试点区域强化院前急救团队、急诊急救团队和专科救治团队能力建设,在建立规范的救治流程和整体的救治体系的同时,提高三个团队的相互合作能力,并通过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整体救治水平,使我国严重创伤救治流程与国际接轨。
姜保国强调说,在“一二三”模式中,最关键的是三个团队中的第三个团队,即专科救治团队。因为第一个团队(院前)目前有,第二个团队(急诊)医院也有,第三个团队目前医院没有。如果没有这个团队,中国的创伤救治就会永远停留在“来了病人现叫医生”的状况,导致专科医生会诊不协调,最后延误病人治疗,甚至使其失去生命。
他说,专科救治团队应该包括急诊科、创伤骨科、胸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和ICU,成员均需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熟悉专科急救处理,并接受过专业培训。所有成员都要24小时佩戴传呼设备,收到预警信号后立即到达急诊室。
把创伤死亡率致残率降到最低
“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按照新救治模式工作带来的好处。”柳州市工人医院院长李兵告诉记者。
去年4月,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在柳州启动。一年来,医院严格执行项目制定的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规范和流程,采用专家组研发的实用高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院前车载预警和院内呼叫系统,明显提高了院前与院内救治衔接的效率,基本解决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脱节、医疗信息交换不畅等问题,建立了实时、可靠的严重创伤救治联动机制。医院组建严重创伤救治团队,分期分批开展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切实提高三个团队的救治能力,有效缩短了患者救治时间。
“现在院前急救时间已经比项目实施前缩短了一半,一年中几次遇到重大创伤事故,都感到流程比以前顺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李兵深有感触地说。
截至今年2月,项目在全国7个大区14个城市的18所医院建立了分中心,100多个城市设立了救治点。已培训院前急救人员1500多名,培训院内急救人员2000多名,超额完成预定计划。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3年的项目实施和推广,使项目覆盖城市的整体交通创伤致死率降低10%~20%;交通创伤致残率降低10%~20%;院前急救时间在大城市控制在12分钟~15分钟,中小城市能控制在8分钟以内,这与世界先进水平不相上下。”谈到前景,姜保国充满信心。
姜保国说,实现这个目标,不需要学很多新技术,不用多花多少钱,只需整合已有资源、转变理念,就可以大幅提高抢救生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实施,参加单位医疗急救覆盖面积总计40多万平方公里,涵盖人口约1.6亿。这就意味着,通过项目实施,按照整体救治5万~6万名严重创伤患者的规模,可以减少几百名至上千名死亡者和受伤者。“项目完成后,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在全国推广,每年将减少数以万计的伤亡者,这是功德无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