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在助人中,展现职业的光芒

  • 2018-03-16
  • 健康报
  • 字体

  25年,2500余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医生,20余万市民——一一个叫做“医苑新星”的大型义诊活动,串起一组数字,搭建一个舞台,延续一种传承,书写一片情怀。

  作为上海卫生计生行业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品牌,从1994年起,每年3月5日,来自市、区各级医院的优秀青年医生都会如约而至,汇聚一起,为市民提供医疗保健咨询等服务。今年,是第25年。在这里,他们展示医者的形象,也感悟医者的责任。“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些信念的微光,在“医苑新星”的岁月里,闪烁不已。

  有一种传承叫“救人最要紧”

  “啊,你是郑医生的学生?”一位老人惊喜地拉住一名年轻医生的手。这名年轻医生名叫乐飞,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他的老师是我国微创外科领军人物、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郑民华。去年,乐飞第一次参加“医苑新星”义诊,竟然遇到自己老师救治过的病人。

  3年前,老人被查出直肠癌,肿瘤距离肛门很近,辗转几家医院,医生都认为难以行保肛手术。加上老人有老慢支、高血压、糖尿病等,即便能手术,风险也很大。怀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来到瑞金医院。郑民华说:“老人家不要担心,我们会想办法的。”之后,老人在瑞金医院接受了腹腔镜下低位保肛手术。手术成功,老人恢复得很好。

  ??“我记得手术后大概第四天吧,郑医生要我下床活动,我说我怕缝线会崩掉,郑医生说:‘怕什么,崩掉算我的!’我们一个病房里的人都笑了。”义诊现场,老人笑呵呵跟乐飞聊了起来。他很听郑医生的话,定期复查。去年,老人在家附近的曲阳医院做了肠镜检查,正巧看到“医苑新星”义诊就在不远的鲁迅公园,于是就带着报告“想再找瑞金的医生瞧瞧”,没想到遇见了“救命恩人的学生”。

  ??“老师常说:做医生,就是勇于承担,敢于付出。”乐飞感叹道。瑞金医院胃肠外科被称为病人的“终点站”,因为很多病人都是在外面医院“转”了一圈过来的,“如果我们不收,病人去哪里?”这是疑难病例会诊时,乐飞总听郑民华说的一句话。

  令乐飞意外的是,去年义诊中的一件“小事”让他成了“网红”。

  那天,义诊接近尾声时,有一位老人下台阶时不慎踩空摔了一跤,乐飞见状,赶紧上前查看,发现他的嘴巴、鼻子里都是血,立即为老人进行检查、止血,并联系将老人送到就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乐飞没想到,救助老人的这一幕正巧被一位记者拍了下来,发在了“朋友圈”。记者这样写:“该不该扶摔倒的老人,在网上和民众中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也遇到过扶人者被诬陷的案例。而面对个别诚信的缺失,我们这位瑞金医院的兄弟用实际行动展示医者的仁心;”

  救人时,乐飞究竟是怎么想的?“作为医生看到有人受伤,立刻冲上前去是一种本能,我脑子里只有临床思路——一如何按步骤为老人初步检查,其他不容多想。”乐飞说,“我想,这就是老师常对我们说的那句话:救人最要紧,别考虑太多。”

  有一种情谊叫“我来看看你”

  光阴荏苒,当年的“医苑新星”一个个脱颖而出,成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但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第一次参加义诊的景象。

  作为“医苑新星”义诊队伍中的“元老级人物”,郑民华曾连续参加四届“医苑新星”义诊,当年在外滩陈毅广场义诊的情形他仍记忆犹新:“春寒料峭,却挡不住市民的热情,一个长方形的义诊摊,很快就从四面八方围拢来求医问诊的人们。对于年轻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

  在义诊中,郑民华也常会遇到自己救治过的老病人。“我已经忘记他们的名字了,可是对于病人来说,帮助过他们的医生,他们都会记得。”郑民华说。

  “他们都会记得”,这也是参加义诊的很多医生的共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沈卫东也是一名资深“志愿者”,他从1998年至今,每年的义诊都会参加。

  有意思的是,不少来到他“摊位”前的人,都是他的“老朋友”了。“沈医生,我今天特意来看看你。”这是沈卫东在义诊中时常听到的一句话。

  有一位老人5年前在义诊中告诉沈卫东,他近来常有一过性晕眩,沈卫东认为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的征兆,要警惕缺血性卒中,建议老人及早检查。后来,老人在曙光医院检查果然发现卒中病灶,获得及时干预。之后,他又来到沈卫东的门诊进行针灸康复治疗。如今,这位老人已成为沈卫东的“铁杆粉丝”——一“医苑新星”义诊设在哪里,他就会风雨无阻地来到哪里,只为“和沈医生聊聊天”。

  一位长期耳鸣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明显。3年前,在“医苑新星”义诊中,他把自己的症状和痛苦告诉了沈卫东。“试试我们的针灸吧。”沈卫东让他第二天来门诊,经过几个疗程的针灸治疗,患者的耳鸣症状大为缓解。第二年,他带着自己的朋友来到义诊现场,“沈医生,我的朋友失眠很严重,也帮忙看看他吧?”

  对于沈卫东来说,虽然临床工作很忙,但义诊仍然一次都不缺席。“平时门诊的病人很多,很难有机会可以就他们的日常保健、疾病预防以及养生之道和病人好好聊聊……而一年一次的义诊,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渠道,让我们和病人之间有一种非常轻松惬意的沟通氛围。”沈卫东说,“所以,我也期待每年的义诊,因为这时又可以见到我的那些‘老朋友’了!”

  仁心换来美满结局

  高琛琛 王琛

  没有您,就没有我的这条命!”

  “周医生,您-好!我就是您救的那-个-人。感谢您!没有您,就没有我的这条命!”刚下手术台的武汉儿童医院骨科医生周治国面对前来道谢的男子,一时有点懵。直到看到他身边的妻子,亲耳听到他说话,周治国医生才认出了眼前的男子,内心激动不已——一这正是4个月前自己在地铁站救的那个男子。两个大男人紧紧抱在了一起,都掉了眼泪。

  这名男子名叫易诚,47岁。周治国医生曾经以为,易诚最多能恢复成植物人,如今这个人不仅活生生地站在了自己面前,还亲手送上了锦旗。在查看了易诚走路的步态(步态平稳)和舌头(居中,病情严重舌头会倒在一侧)后,周治国医生高兴地告诉他:“你以后还能恢复得更好。”

  故事还得从去年9月18日说起。

  上午11点多,家住汉口的林友钗女士接到丈夫易诚从公司打来的电话,说感觉不舒服。两人便约好搭轻轨1号线到崇仁路站碰头,再一起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看病。刚下轻轨,林友钗就看到一群人围着,她心里咯噔一下,上前一看,果然是丈夫!眼看他脸色乌紫,林友钗急得手足无措。众人七嘴八舌,但又不敢上前。这时,她听到一个声音,“大家让开,我是医生!”这句话让她顿时感觉有了力量。

  这位医生就是周治国。当时,易诚已失去意识,没了呼吸心跳,周治国马上对易诚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慢慢地,易诚的呼吸心跳恢复,脸色转好。之后“120”医务人员抵达现场,把易诚送往医院抢救。

  “我丈夫当时咬破了舌头,嘴里又是血又是涎,周医生顾不上脏,跟他嘴对嘴做人工呼吸。”林友钗回忆起当时的一幕,感动不已。

  “我不能再让别人经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其实,那一天对于周治国来说,非常特殊。“那本是我最难过的一天。”他回忆,当天接到家里消息说,外公胃部大出血再次发作。他清楚,近90岁高龄的外公在一个月内第二次出现大出血,从医学角度讲,不做手术就绝无生还可能,但即使上了手术台,也难保能活着被推出手术室。

  周治国从小是外公带大的,对外公的感情特别深。那天中午正是他赶去同济医院的途中。外公已经上了手术台,他心想,这或许就是见外公最后一面了,情绪低落。不想在地铁站遇到了昏迷的易诚,马上上前施救的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外公就要离开我了,我不能再让别人经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做了几组心肺复苏后,周治国累得大汗淋漓。120急救车把易诚接走后,周治国才往医院赶。下午4点,外公出了手术室,一切平安!术后第10天,外公闯过第二个“生死关”,两周后,康复出院。

  之后,想起那天救人的事,周治国总觉得是那天做的好事冥冥中突破了医学的“不可能”,救了外公一条命。他也托朋友打听了易诚的情况,得知易诚病情危重,他很难过,“我多希望他也能活下来”。

  易诚被送往附近的湖北省中山医院抢救,确诊为心源性猝死,同一天在重症监护室发生了3次心脏停跳。专家会诊后告诉林友钗:“以你丈夫目前的病情看,即使抢救回来,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植物人,你能接受吗?”林友钗心里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她告诉医生:“就算是植物人,我也要救他!”

  入院1个月后,易诚完全脱离了呼吸机,还顺利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尝试自己吃饭后,萎缩的肌肉开始恢复饱满,他逐渐地能自己站起来走路了。

  今年1月,易诚要出院了,医生和病友都为他高兴,主治医生笑着说:“你本人也真是一个奇迹。不过,如果没有之前在地铁站那位医生救你的‘第一棒’,你这后面一切免谈。”

  丈夫住院期间,林友钗多方打听,得知救人医生是武汉儿童医院的骨科医生周治国。易诚出院后,夫妻二人来到武汉儿童医院骨科,打算给周治国医生一个“惊喜”。当看到易诚恢复良好,周治国形容自己的心情是“狂喜”:“这下终于完满了!”

  编评

  以荣耀感点燃工作激情

  不管是义诊群像的展现,还是个人经历的讲述,都生动诠释了医务工作者“助人”的意义。

  “助人”有助于医务工作者摆脱职业倦怠,感受职业荣光。其实,医者本身就自带“助人”光环。然而,对于大多数医务人员来说,都只限于在医院内发挥专长,这种医疗救治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职责所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喧闹的职场环境,常常让他们身心俱疲。偶尔,还会遇到一些闹心的医疗纠纷等,使得一些医生心灰意冷。还有的医生因为没能医治好病人而产生无力感。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医生出现职业倦怠。为此,有心理学专家提出,要解决医生群体的职业倦怠,关键的就是要提升医生的价值感,荣耀自我,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发挥医务工作者“助人”的作用。参加义诊,院外施救,医务人员通过这种助人活动,发现自己的专业对人有用,看到自己的善良,会重新喜欢自己的职业。

  “助人”也有助于成就医者自我,改善医患关系。医务工作者参加义诊或救人,往往动机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帮助到别人。这个时候,什么职业要求、创收压力统统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也没有经济利益上的牵扯,医生只是纯粹的助人者,言行举止往往更具人情味,其形象更符合人们对白衣天使的定位。对医者自己而言,这种源自本心的内在动机,是一种持久而稳固的工作动力,能促使他不懈努力成长为更有人文精神的大医生。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当感受到医者的大爱,自然就会对医生多一份尊敬和感恩,医患关系的和谐也就顺理成章。同时,被帮助对象发自内心的感谢,无疑会进一步激发医者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耀感,从而进一步点燃他们的工作激情,使他们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