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一定文化背景表现于生活的一种形式。在众多节日中,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隆重的,而年夜饭又是春节中最典型、最光鲜的一个节点。“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它既为过去的一年画上了句号,又为未来的一年揭开了序幕。
年夜饭如何吃?答案是多元的、复杂的。因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域文化构成了中华版图上的完整民族史、社会史和生活史。依据地理位置、气候冷暖、生活习惯、爱好取向的不同而形成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正是中医学“因人因时因地”的“辨证施吃”思想的来源。
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亲水地域,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大米、鱼、鸭、时鲜菜蔬为主体的吃法以及特色的“甜带”“辣带”;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亲土地域,形成了以面粉、肉、鸡、传统大菜(萝卜、白菜、大葱、大蒜等)为主体的吃法以及特色的“咸带”“酸带”。这两大板块内,各地的年夜饭呈现出道同法异、光彩纷呈、异曲同工、各显千秋的景象,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传统的信仰与文脉,表达着节日的喜庆和祥和。
年夜饭吃什么?荤的、素的,腥的、膻的,辛的、辣的,甜的、咸的,生的、熟的,热的、凉的,实在难以说清楚它的全部形态和性质。北京的炖猪肉、河南的大烩菜、新疆的手抓羊肉、东北的四大件、江西的八大菜、浙江的十大碗等吃法不尽相同,体现出的团圆、欢乐、幸福的主题是一致的。
这是春节习俗中特定的文化学意义所决定的,是由中国人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理念凝结成的。“吃饺子”与辞旧迎新“交子时”、“食全鱼”与“年年有余”好日子、“吃年糕”与“步步升高”、“吃豆芽(如意菜)”与“吉祥如意”、“吃豆腐”与“平安幸福”、“吃芹菜”与“勤劳致富”等,无不是通过文字的谐音表意和食物的象征意义,给予了寻常食品美妙的诠释。其宣扬的团结向上、尊老爱幼、互相关怀、爱家爱国的美好道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吃喝与玩乐难解难分,有旅游条件的人,还可以趁节假日游山玩水,亲自到不同的地域去品尝一下那些独具风采的诱人美食。不能亲临现场的,可以变通思路,通过方便的手机、电脑网上一游,也会得到一种愉悦身心的意外收获。
年夜饭一过,就进入了一段相对轻松的休闲期,通过吃吃、玩玩、动动、睡睡、聊聊天,松弛一下过分紧张的神经,把人们从日常繁忙的事务中暂时解脱出来,对调节工作与休息的关系、促进机体的健康不无益处。
在这些活动中,吃仍然是不变的主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谨防“乐极生悲”。春节期间,很多家庭都出现了这样的场景:长年累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体饮食结构的人,很难马上接受集中进食肥腻之品的饮食模式。第一餐可能还食欲大开,前几道菜还尝到香甜,再继续吃下去,不但口感变了,胃口大败,而且胃肠也出现了厌烦,拒绝接受。
以节俭为美德的中国老百姓,不忍心将食品白白扔掉,于是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吃,顿顿剩饭顿顿热。一些食物由于超期存放和反复加热出现腐败变质和毒素滋生,多会对机体造成伤害。
因此,要逐渐调整春节前集中大采买、大加工,春节后天天吃剩菜、吃剩饭的传统思路。肉类、蔬菜要采买适量,存货少一点;大碗可换成小盘,加工分量小一点;荤素比例要合理搭配,每次进食量控制点。勤俭节约,人之本分;空盘行动,连着健康。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在节前备点养脾胃、减油腻、助消化、消食积的中药茶饮和小点,如山楂麦芽饮、陈皮普洱茶、荸荠红枣羹、鸡内金芝麻饼等,以备不时之需。
目送金牛去,手牵玉虎来,年夜饭有说不完的乐趣、道不尽的学问、理不清的情结。五彩缤纷的年夜饭正带着人们告别以往、走向未来,在健康、幸福的大道上顺利完成与春天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