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的食物不敢入口,吃水果前先在手机上搜一下含糖量,喝饮料专挑无糖的;别人大快朵颐,自己却只能选择一些清淡的菜品……对于血糖高的人来说,被剥夺了“甜蜜”的乐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当天,内分泌内科开展以“糖尿病与幸福感”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共邀请60余名“糖友”及家属参加。
该科医疗团队为前来参加的“糖友”们讲解糖尿病知识,让大家清晰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式和日常护理要点。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趣味横生的游戏环节,不仅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也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糖尿病健康管理知识。
内分泌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敏指出,通过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教育、运动治疗、病情监测以及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应对糖尿病对幸福的挑战,让生活依然充满美好与活力。
01.糖尿病是怎样发生的呢
张敏介绍,今年10月发布的《1990年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国家负担及危险因素分析: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令人揪心: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
她表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隐患。那么,这个让人头疼的健康“破坏者”是怎样发生的呢?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当体内不能应用胰岛素或其分泌不足时,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被身体充分利用,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引发糖尿病。主要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常见。
她指出,糖尿病如同一幅复杂的拼图,由众多相互关联的碎片构成,每一块碎片都承载着特定的信息,且相互交织、影响。
遗传因素是拼图的基础底色。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生活方式是拼图的关键图案。过度摄入高糖、高脂的食物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强,胰腺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长此以往,胰腺不堪重负,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受损,从而使得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大幅上升。如果缺乏运动,身体的能量代谢失衡,葡萄糖无法有效地被消耗,血糖水平容易升高。
环境因素是拼图的灰暗背景。工作、生活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人体会分泌一系列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使血糖升高,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给整个身体的代谢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就像为拼图的背景涂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就会逐渐破坏血糖的平衡调节机制,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并发症:拼图的延伸与恶变。长期的高血糖会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低血糖症等急性并发症。同时,慢慢地侵蚀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引起多系统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等慢性并发症,进而危及生命。
02.及时正确检查血糖
“去年体检血糖指标正常,平时吃喝都比较注意,也没什么不舒服,今年体检怎么查出血糖高?”11月6日,某单位职工郑冬升来到州中心内分泌内科咨询张敏。
张敏为他解释:“体检报告提示,你空腹血糖高达22.3mmol/L。健康人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低于7.8mmol/L。”经完善相关检查,郑冬升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0月以来,随着体检进入高峰期,张敏接诊了数例和郑冬升同样情况的患者,均表示怀疑自己血糖高后,只在早上测过空腹血糖,因为“吃完早餐要等两小时再测血糖,太麻烦了”。
为什么体检间隔一年,血糖会明显升高?她指出,糖尿病的症状因人而异,刚开始部分人群餐后血糖升高(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症状,还有一部分人群是无症状,直到体检或术前检查时才发现血糖高。
张敏指出,餐后血糖也是及早发现和确诊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在正常血糖发展至高血糖的过程中,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出现异常大约早3至 5 年。另外,餐后血糖是血糖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血糖波动比持续性高血糖更能促使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张敏提醒,“目前常规体检中血糖检查为空腹静脉血糖,建议高危人群还需加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的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有利于对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人群及时诊断”。
她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可常规体检筛查糖尿病。如果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症等,应及早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宜从10岁开始。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3年筛查一次。
张敏指出,如果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也不用过度担心。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而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的慢性疾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血糖监测、适当的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可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
她介绍,为了持续提高恩施州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州中心医院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简称MMC)于2018年开始试运行,2019年正式成为全省首批MMC中心单位之一。
至目前,该院内分泌内科MMC管理人数达6500余人,质控人数逾5000,通过MMC前期全面检测、数据分析、疾病诊疗,后期App院外管理等全方位的诊疗服务,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的代谢性疾病管理模式。
张敏表示,近几年的临床数据显示,该科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大幅度增加,血脂、血压的达标率也明显增加,充分发挥了糖尿病二级预防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推动武陵山区代谢性疾病管理迈向更高水平。
今年5月31日,第十二届“中国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从辩论到共识”大会在上海召开,该院MMC在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的成就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荣获“最快进步奖”。
03.糖尿病的一些认知误区
前几年,每当临近“双11”,王玲便会提前在网上订购各种小吃和饮料。“去年12月检查出患有糖尿病后,今年双‘11’的购物车里不仅没有了含糖的食品,饮料也改选‘零糖’的了。”11月5日,她到州中心医院内分泌内科检查血糖控制情况时对张敏说。
张敏表示,该科接诊的患者中,不少人会提及糖尿病是不是吃糖太多引起的、可不可以吃无糖的食品、血糖控制得低好不好、打胰岛素会不会上瘾等问题,说明大家对糖尿病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
她指出,糖尿病患者饮食要注意食物多样化,坚持少油、少盐、少糖。少吃糖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但仅靠控制糖的摄入量不足以完全预防糖尿病。饮食管理、加强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戒烟和限酒、定期体检以及压力的管理等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都非常重要。
无糖食品通常使用代糖(如甜味剂)来代替传统的糖,但无糖产品可能含有较高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经常食用会导致总热量摄入过高、影响血糖控制。
“前不久科室收治的两名糖尿病患者,都是因为饮食不好还在继续服用降糖药物,从而引起低血糖导致昏迷。”张敏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记得“见饭用药”,切不可不进食仍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这样会引起低血糖。严重的低血糖可以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血管事件以及脑血管意外。而且,患者要不定期监测血糖,防范低血糖的发生。
她表示,有的患者担心吃肉影响血糖,其实不然。肉类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合理摄入肉类不会像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一样直接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建议每日进食肉类100-150g,大约3两左右。选择合适的肉类很重要,应坚持瘦肉优先、避免加工肉类、控制好摄入量的原则。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她指出,这种说法太绝对了。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这些营养成分对糖尿病患者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在血糖控制稳定,合理控制食用量和食用时间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苹果、梨、柚子、草莓等低糖水果。
针对有的患者提出“打胰岛素会上瘾”的问题,张敏说,对于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补充胰岛素就像是给身体请来一个能干的 “小援兵”,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用胰岛素不会上瘾,有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胰岛功能恢复的情况,减少患者胰岛素的用量甚至停用。